不能让政策成为空中楼阁 政企要缩短心与心的距离

发表时间 :2013-07-31

昨天,《代表在线》栏目以《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难在哪里?》为题,报道了在我市开展的“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”行动中,瓯海区的典型做法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。 针对报道内容,我们邀请市委党校副校长蒋儒标、市人大代表余康杰(瓯海区国税局副局长)、市民监督团成员王颜鹏等嘉宾,深入企业车间就上述话题展开探讨。

访谈嘉宾认为,扶持企业与培育市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,多年来政府为此做了不少努力,但愿望与现实仍存在一定距离,只要“三万”行动完全落地,就有助于企业提升对政府的信心,真正打通政府与企业心与心之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厂房扩建手续3个月可办理

  位于瓯海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欧福密封件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欧福公司)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,最近碰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,公司订单接连不断,厂房却难以满足生产需求。

  瓯海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发展科科长鲁建龙说,这个项目是通过经信局结对的,企业要求扩建,把原来的容积率从2.0提升到2.4,建筑密度从原来的43%提升到55%,这些指标都符合现有政策,允许办理。下一步打算召集土地、规划、消防等审批部门来现场查看,估计在符合消防安全的前提下,三个月内能够办理完毕。

  该公司董事长胡志根表示,他打算运用这项政策,在厂区空地建造一层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厂房,手续办好后1个月就可完工,有望增加产值1000来万元。

  市委党校副校长蒋儒标点评:从企业角度来讲,不管是瓯海“三千”行动,还是全市“三万”行动,最终要看能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和困难,能不能找到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常态化、机制化渠道。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,应该说温州经济已经开始回暖。只要“三万”行动完全落地,就有助于企业提升对政府的信心,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解决困难的能力,同时有助于企业完善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。

  市人大代表余康杰点评:“三万”行动的宗旨,就是政府为企业送温暖、送服务、送政策。如果企业碰到具体问题,政府都能够牵头整合资源,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,企业的信心会更足,发展潜力会更大。

  企业遇到问题应及时解决

  在昨天的报道中,浙江兄弟包装机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平反映,2005年企业上缴了一笔20万元的厂房建设保证金,2009年厂房建成后至今尚未返还。而按照正常程序,企业厂房土建完成后,这笔保证金就应该退回。

  当时,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,这家企业消防通道存在一些违章建筑,有关部门查看后要求整改,后来一直拖着未办。他承诺,管委会已经召集相关部门排除隐患,预计下周可以办理手续退回保证金。

  在现场访谈中,浙江兄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明华说,按照正常程序来说,厂房土建工程完成后,保证金就应该退回来。但是相关部门人事变化比较快,可能后期的要求也比较多,所以时间拖得比较久,现在已经沟通好了。抓住这次行动机会,他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,比如员工子女上学问题,人才引进问题等。

  市民监督团成员王颜鹏点评:企业的经营决策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的,因此比较讲效益、讲速度,遇到问题时总希望马上得到解决,而不是通过层层审批或者拖泥带水。和政府合作的时候,企业往往是弱者,所以解决起来比较棘手。“三万”行动可以有效及时地解决企业的困难,希望这项行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。

  市委党校副校长蒋儒标点评:政府有两项重要职能,一是服务企业,二是服务社会。多年来,我市在打造服务型政府、为企业营造环境方面做了很多事情,但在真正为企业营造环境的时候碰到很多问题,这说明愿望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。所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是指现实中的距离,而是指怎么把制度和实际结合起来,搭建政府和企业联系的平台,让制度不成为空中楼阁。如果制度或者平台仅仅停留在文件上,企业却感受不到,政府与企业之间就会出现心与心之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只要政府扎扎实实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,就能够把制度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,“最后一公里”就打通了。

  “最后一公里”应该如何打通

  在现场访谈中,三位嘉宾围绕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振兴我市实体经济话题各抒己见。

  王颜鹏: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,往往自感低人三分,这种心理上的差距就是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实际上,企业和政府很难进行平等沟通,所以政府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需要加强服务意识,扎扎实实为企业着想,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,履行应有的职责。

  政府在落实政策过程中,往往没人跟踪办理,等到企业问起来才去解决,这说明政策落实程序还不完善。同时,干部工作作风有一种拖沓习惯,没有紧急情况,能拖则拖,导致企业想办的事情,没有得到及时办理。这次“三万”行动,政府是出于好意,想通过集中精力办大事、办难事,但靠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不能成为常态方法,应该改变惯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。

  余康杰:每家企业都有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,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已经存在,为什么还要开展“三万”行动呢?现在,结对干部往往不是原先与企业接触的干部,只有这样,原先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,通过政府整合资源最终予以解决,我觉得这就是最重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“三万”行动树立了政府官员的良好形象,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,拉近了政府和企业的距离,提高了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。但是,这样的行动不是目的,最终是各部门的问题要由各部门自己解决,只要他们服务的意识提高了,真正把企业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去解决,任何难题都可以化解。

  蒋儒标:温州现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土地,从而导致部分企业外迁、人才外流、部分资金外投。所以在不违规的情况下,怎样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空间,就需要政府创造为企业解决问题的通道,这个通道有了,“最后一公里”就打通了。

  近年来,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、搭建了很多平台,但落实到具体企业的时候,往往变成了形式,这就牵涉到有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。假如没有长效机制,只是一阵风,最后就是空中楼阁。

  形成长效机制,首先要有固定的平台,平台随意性强,活动就很难持续。其次,有了平台还需要人员去落实,和干部的长期使用挂起钩来,把能不能为企业提供服务作为干部能不能提拔的重要依据。此外,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。既有平台,又有制度、监督和队伍,这样工作才能持续。